张彤
张彤
Published on 2025-09-07 / 5 Visits
1
0

11.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

Ultracapacitors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电能存储装置,具有存储大量电荷的能力。

作为能量存储装置的超级电容器

Ultracapacitors As Energy Storage Devices

与以热量形式消耗能量的电阻不同,理想的超级电容器不会损失其存储的能量。我们也知道,电容器的最简单形式是两块平行的导电金属板,它们由如空气、云母、纸、陶瓷等绝缘材料(称为介电质)隔开一段距离 d

电容器通过存储电荷来储能,所存储的电荷量取决于施加在其板间的电压 V,电压越大,电容器存储的电荷越多:

Q \propto V.


电容器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比例常数,称为电容,符号为 C,它表示电容器存储电荷的能力;电荷量与电容值之间的关系为:

Q \propto C.


由此可见,电荷 Q、电压 V 与电容 C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相同的电压下,电容越大,电容器所存储的电荷也越多。我们可以将这一关系定义为:

电容器上的电荷

Electric Charge on a Capacitor

Q = C \times V


其中:

Q\ (\text{电荷,单位:库仑}) = C\ (\text{电容,单位:法拉}) \times V\ (\text{电压,单位:伏特})

电容的单位是库仑/伏特,也称为法拉(F)(以 M. Faraday 命名)。一法拉定义为:在电容器两极间建立 1 伏的电势差所需的电荷量为 1 库仑。

但对于大多数实际电子应用,常规的 1 法拉电容器体积过大,因此通常使用更小的单位:微法拉( \mu F)、纳法拉(nF)和皮法拉(pF),其换算关系为:

  • 微法拉( \mu\text{F}):

    1\,\mu\text{F} = \frac{1}{1\,000\,000} = 0.000001 = 10^{-6}\,\text{F}

  • 纳法拉(nF):

    1\,\text{nF} = \frac{1}{1\,000\,000\,000} = 0.000000001 = 10^{-9}\,\text{F}

  • 皮法拉(pF):

    1\,\text{pF} = \frac{1}{1\,000\,000\,000\,000} = 0.000000000001 = 10^{-12}\,\text{F}

然而,还存在另一类电容器,称为超级电容器(UltracapacitorSupercapacitor),它们在极小体积内即可实现从几毫法拉(mF)到数十法拉的电容值,从而存储更多电能。

在我们关于电容和电荷的教程中,我们看到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由下式给出:

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由下式给出:

E = \frac{1}{2} C V^2 \quad\text{(单位:焦耳)}


其中,

  • E 是储存在电场中的能量(单位:焦耳),

  • V 是极板之间的电势差(单位:伏特),

  • C 是电容器的电容(单位:法拉),其定义为:

C = \varepsilon \,\frac{A}{d} \quad\text{(单位:法拉)}


其中,

  • \varepsilon 是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

  • A 是极板的面积,

  • d 是极板之间的距离。

什么是超级电容器?

What Is an Ultracapacitor?

超级电容器是另一种电容器,其结构具有较大的导电极板(称为电极)表面积 A,以及它们之间非常小的距离 d。与使用固体干式电介质(如特氟龙、聚乙烯、纸等)的传统电容器不同,超级电容器在其电极之间使用液体或湿式电解质,使其更类似于电解电容器的电化学装置。

尽管超级电容器属于一种电化学装置,但在其储存电能的过程中并不涉及化学反应。这意味着超级电容器在本质上仍是一个静电装置,其电能以电场的形式储存在其两导电电极之间。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Ultracapacitor Construction

双面涂覆电极由石墨碳制成,形式为活性导电炭、碳纳米管或碳凝胶。称为隔膜的多孔纸膜将电极隔开,但允许正离子通过,同时阻挡较大的电子。纸隔膜和碳电极均被浸渍在液体电解质中,二者之间使用铝箔作为电流收集体,与超级电容器的焊接端片实现电连接。

碳电极与隔膜的双电层结构可能非常薄,但当卷绕在一起时,其有效表面积可达数千平方米。因此,为了提高超级电容器的电容值,显然需要在不增加电容器物理体积的前提下增大接触表面面积 A(单位: \mathrm{m}^2),或使用特殊电解质以增加可用正离子数量从而提高导电性。

由此,超级电容器凭借其极小的极板间距 d 和电极的大表面积 A 在表面形成电解质离子的双电层,电容值可高达数百法拉(F),成为卓越的能量存储装置。该结构相当于在每个碳电极处形成一个电容器,因此超级电容器又被称为“双电层电容器”,其实质是两只电容器串联而成。

然而,这种小尺寸的缺点在于其额定电压非常低,因为超级电容器单体的额定电压主要由电解质的分解电压决定。典型的电容器单体工作电压在 1 到 3,V 之间,具体取决于所用电解质,这限制了其可存储的电能量。

为了在合理电压下存储电荷,超级电容器必须串联连接。与电解电容和电静电电容不同,超级电容器的特点是其端电压很低。为了将其额定端电压提高到数十伏,需要将超级电容器单体串联,或并联以获得更高的总电容值,如下所示。

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存储值

Increasing An Ultracapacitors Energy Storage Value

其中:

V_{\mathrm{CELL}}是单体电压, C_{\mathrm{CELL}}是单体电容。

由于每个电容单体电压约为 3.0\,\mathrm{V},串联更多电容单体可提高总电压;并联更多电容单体可增加总电容。因此,我们可以将超级电容器组的总电压和总电容定义为:

电压:

V = V_{\mathrm{CELL}}\times N


电容:

C = C_{\mathrm{CELL}}\times \frac{M}{N}


其中, N 为串联的电容单体数, M 为并联的电容组数。 还请注意,与电池类似,超级电容器具有明确的极性,其正极端子在电容器本体上标注。

超级电容器示例 1:

需要一个 5.5 V、1.5 F 的超级电容器作为电子电路的能量备份装置。如果该超级电容器由单个 2.75 V、0.5 F 的电容单体组成,计算所需单体数量及阵列布局。

根据

V = V_{\mathrm{CELL}}\times N \quad\Longrightarrow\quad N = \frac{V}{V_{\mathrm{CELL}}} = \frac{5.5}{2.75} = 2


C = C_{\mathrm{CELL}}\times \frac{M}{N} \quad\Longrightarrow\quad M = \frac{C\times N}{C_{\mathrm{CELL}}} = \frac{1.5\times 2}{0.5} = 6


因此,该阵列由两只 2.75 V 的电容单体串联以提供所需的 5.5 V;并联 6 列(每列为一组串联单体)以获得总电容 1.5 F。最终形成一个 6\times 2 的超级电容器阵列,如下所示:

6×2 Ultracapacitor Array

超级电容器的能量

Ultracapacitor Energy

与所有电容器一样,超级电容器是一种能量存储装置。电能以电荷的形式储存在两极板之间的电场中,正因这些储存的能量,极板之间存在电势差(即电压)。

充电过程中(电流从电源流入超级电容器),电能被存储在极板之间; 当超级电容器充满电后,电流停止流入,其端电压便等于电源电压。因此,断开电源后,已充电的超级电容器仍会保持所储存的电能,直到需要释放为止。

放电过程中(电流从超级电容器流出),它将储存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以供给负载。超级电容器本身并不消耗能量,而是根据需要在充放电间储存与释放电能,其储存的能量量与电容器的电容值成正比。

如前所述,储存的能量与电容 C 及端电压 V 的平方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E = \frac{1}{2}\,C\,V^2 = \frac{C\,V^2}{2} = \frac{Q\,V}{2} = \frac{Q^2}{2\,C} \quad\text{(单位:焦耳)}


对于上述示例中 C=1.5\text{ F}、V=5.5\text{ V} 的超级电容器组,其储能计算为:

E = \frac{1}{2}\,C\,V^2 = \frac{1.5 \times 5.5^2}{2} = 22.7\ \mathrm{J}


因此,该超级电容器最多可储存约 22.7 焦耳的能量,该能量最初由 5.5V 的充电电源提供。这部分能量以电荷形式保留在电解质介质中,连接负载时,可将全部 22.7 焦耳的能量以电流形式输出;当超级电容器完全放电时,其储能为零。

由此可见,理想的超级电容器不会消耗或耗散能量,而是从外部充电电路吸取功率,将能量储存在电解质电场中,并在需要时将其完整地释放给负载。

在上述简单示例中,储能约 23 焦耳;而随着电容值增大、额定电压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可显著提升,使其成为理想的能量存储装置。

事实上,额定电容数千法拉、额定电压数百伏的超级电容器,已被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再生制动系统,作为固态能量存储装置,因为它们能在制动与随后的加速过程中快速释放与吸收能量。此外,超级电容器也用于可再生能源系统,以替代铅酸电池。

附录

离子和电子

电子和离子的运动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导电”方式,不是质量轻重的问题,而是材料与载流子性质决定了它们能否通过隔膜。


1. 运动机制对比

特性

电子(Electron)

离子(Ion)

本质

基本粒子,带负电,质量约 9.11\times10^{-31} kg

原子或分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质量远大于电子

导电方式

需要连续的导电路径(固体中的能带导电)

依靠溶剂化迁移,在液体中以扩散和电场驱动方式移动

在隔膜中的行为

隔膜材料(多孔纸或聚合物)是电子绝缘体,没有连续的导电网络,电子无法“跳跃”通过

隔膜孔隙中充满电解液,孔径允许离子通过,形成离子通道


2. 材料结构与导电原理

  1. 隔膜(Separator)

    • 由多孔的绝缘材料(例如聚丙烯、聚乙烯或特种纸)制成。

    • 孔隙被电解液浸润,形成“液相”通路,供正、负离子在电场下迁移。

    • 对于电子而言,这些孔隙并不提供金属或导电碳之间的连续接触,因此电子在隔膜中没有可行的能带或轨道可供移动,表现为电子导电率 \sigma_e\approx0

  2. 电解液中的离子导电

    • 离子在电场 E 下以速度 v = \mu_i E 迁移,其中 \mu_i 是离子的迁移率。

    • 离子电流密度可表示为

      J_i = z_i F C_i \, \mu_i \, E


      其中 z_i 是离子价数, F 是法拉第常数, C_i 是离子浓度。

  3. 电子在电解液中无法“自由漂移”

    • 虽然电子质量极小,但在液相中,电子需要被溶剂化(形成“溶剂化电子”)或参与化学反应(例如在电极界面进行氧化还原)。

    • 在隔膜内部,没有电极界面或导电网络来提供这种反应或能带,电子不能直接从一侧穿过到另一侧。


3. 对超级电容器的意义

  • 强制电子通过外部回路 由于隔膜阻断电子直接通过,充放电时电子必须沿着外部电路流动,从而完成能量的“释放”和“回收”。

  • 稳定形成双电层 离子可以自由穿过隔膜,在两电极表面聚集,形成电双层(double layer),储存静电能量。

单词表

英文

中文

Ultracapacitor

超级电容器

Electrode

电极

Separator

隔膜

Electrolyte

电解质

Current collector

电流收集体

Double layer capacitor

双电层电容器

Capacitance

电容

Cell

电容单体

Cell voltage

单体电压

Series connection

串联

Parallel connection

并联

Energy storage

能量存储

Energy density

能量密度

Power density

功率密度

Cycle life

循环寿命

Fast response

快速响应

Bidirectional power converter

双向功率变换器

DC–DC converter

DC–DC 变换器

DC–AC converter

DC–AC 变换器

Regenerative braking

再生制动

KERS (Kinet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

动能回收系统

Mazda i-ELOOP

马自达 i-ELOOP 系统

声明

本文翻译自 electronics-tutorials

本文仅供学习,禁止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