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张彤
Published on 2025-09-03 / 4 Visits
0
0

1.直流电路理论

直流电路理论

在电气或电子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称为欧姆定律。

什么是直流电路理论?

What is DC Circuit Theory?

基本的直流电路理论研究电路如何作为电气元件的互连,以及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其单位为安培( \mathrm{A}),在电动势(称为电压)的推动下在闭合电路中流动,电压的单位为伏特( \mathrm{V})。

所有材料都是由原子组成,所有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即中性),而电子带负电荷。原子在原子核与其外层电子之间存在的强大吸引力作用下结合在一起。

当这些质子、中子和电子在原子内部聚集时,它们处于稳定状态;但如果我们将它们彼此分离,它们就会重新结合,并开始产生一种称为电位差potential difference的吸引力。

现在,如果我们构建一个闭合电路,这些游离电子将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开始移动并漂移回质子,形成电子流。电子流称为电流。由于电子所通过的材料对电子的流动存在阻碍,电子并不会在电路中自由流动。这种阻碍电子流动的性质称为电阻。

因此,所有基本的电气或电子电路都由三种彼此密切相关的电量组成,它们分别是:电压( v)、电流( i)和电阻( \Omega)。

电气电压

Electrical Voltage

在直流电路理论中,电压(V)是以电荷形式储存的电源势能。电压可以被视为推动电子通过导体的力,电压越大,其“推动”电子通过给定电路的能力就越强。

由于能量具有做功能力,这种势能可描述为将电子以电流形式从电路中的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所需的功,单位为焦耳

电路中任意两点(连接或汇合处,称为节点)之间的电压差称为电势差(Potential Difference,简称 p.d.),通常也称为电压降Voltage Drop

两点间的电势差以伏特为单位测量,电路符号为大写“V”或小写“v”,有时小写“e”用于表示产生的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电压越大,其“压力”(或推动力)就越大,做功能力也越强。

恒定且随时间不变的电压源称为直流电压(DC Voltage);而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幅值的电压源称为交流电压(AC Voltage)。无论交流还是直流电源,电压均以伏特为单位,其中 1\mathrm{V} 定义为将 1\mathrm{A} 电流通过 1\Omega 电阻所需的电压

虽然电压通常以伏特表示,但常用前缀来表示电压的倍数或分数,例如:

  • 微伏\mu\mathrm{V}=10^{-6}\mathrm{V}

  • 毫伏\mathrm{mV}=10^{-3}\mathrm{V}

  • 千伏\mathrm{kV}=10^{3}\mathrm{V}

注意:电压的幅值可以为正值或负值。

电池、电源或太阳能电池会产生固定数值和极性的直流电压源,例如: 5\mathrm{V}、12\mathrm{V}、-9\mathrm{V} 等。

而用于家庭、办公及工业应用的交流电压源,其数值与所供应的功率相关。在英国,家用市电通常为 230\mathrm{V} AC;在美国,通常为 110\mathrm{V} AC

一般电子电路工作在 1.5\mathrm{V}24\mathrm{V}的低压直流电源下。

  • 恒定电压源的电路符号通常用带有“+”和“–”极性的电池符号表示极性方向。

  • 交流电压源的电路符号为一个内含正弦波的圆圈。

电压符号

Voltage Symbols

可以将水箱和电压源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水箱越高,出水口处的水压越大,因为释放的能量越多;电压越高,其潜在能量越大,因为释放的电子越多。

电压总是以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差值来衡量,这两点之间的电压通常称为“电压降”。需要注意的是,电压可以在电路中存在而无电流,但电流不可能在无电压的情况下存在。因此,任何电压源,无论是直流 \mathrm{DC} 还是交流 \mathrm{AC},都喜欢开路或半开路状态,却极其不耐短路,因为短路会将其损坏。

电流

Electrical Current

在直流电路理论中,电流I)是电荷的运动或流动,其单位为安培(\mathrm{A}),符号为小写“ i”(表示强度)。它是电子(原子中的负电荷粒子)在电路中被电压源“推动”而产生的连续且均匀的漂移

实际上,电子从电源的负极(–ve)流向正极(+ve),为了便于电路分析,惯例电流方向假设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在电路图中,电流的流动方向通常在线路上标注一个箭头,并与符号“I”或小写“i”一起使用,以指示电流的实际流动方向。但该箭头通常表示的仍是惯例电流方向,并不一定反映电子的真实流动方向。

传统电流方向

conventional current flow

传统上,正电荷沿电路的流动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左侧示意图中,正电荷(空穴)在闭合电路中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由电路各元件后再返回电池的负极。这种由正极流向负极的电流流动方式被称为传统电流方向

这一约定源于电学早期的发现阶段,当时人们认为电流就是以此方向在电路中流动。因此,在所有电路图和原理图中,二极管、晶体管等器件符号上的箭头均指示传统电流方向

注意:传统电流方向表示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其方向与电子的实际流动方向相反。

电子流动

Electron Flow

电子在电路中的实际流动方向与传统电流方向相反,即由负极流向正极。 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由电子构成,这些电子从电池的负极(阴极)流向正极(阳极)。这是因为电子带有负电荷,会被正极吸引。这种电子流动称为电子电流流动(Electron Current Flow)。

许多教科书同时使用传统电流方向和电子流动方向。事实上,只要方向使用一致,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并不改变。一般而言,更容易理解正极到负极的传统电流方向。

电流源是一种提供指定电流量的电路元件,例如 {1}\,\mathrm{A}、{5}\,\mathrm{A}{10}\,\mathrm{A},其电路符号为内含箭头的圆圈,指示电流方向。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mpere,符号 \mathrm{A})。 1 安培定义为在 {1}\,\mathrm{s} 内通过电路某一点的电荷量 {1}\,\mathrm{C}(库仑)。

电流通常以安培表示,也可使用前缀表示其倍数或分数,如微安\displaystyle \mu\mathrm{A}=10^{-6}\,\mathrm{A} 或毫安 \displaystyle \mathrm{mA}=10^{-3}\,\mathrm{A}注意:电流的数值可以为正或负,取决于其流动方向。

单向流动的电流称为直流(Direct Current,D.C.);来回交替流动的电流称为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 无论直流还是交流,电流仅在闭合电路并连接电压源时才会流动,其大小受电路电阻和电压源推动力的共同限制。

由于交流电流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其“有效值”(Root Mean Squared,RMS) I_{\mathrm{rms}} 与某直流电流 I_{\mathrm{average}} 产生等同的平均功率损耗。 电流源与电压源相反:电流源喜欢短路(闭合电路)状态,却讨厌开路状态,因为此时电流无法流动。

使用水管类比,电流相当于管道中的水流,流速越快,电流越大。 注意:电流必须依赖电压才能存在,因此任何直流或交流电流源都喜欢短路或半短路,却讨厌开路状态。

直流电路中的电阻理论

DC Circuit Theory of Resistance

电阻(R)是材料抵抗或阻止电流(更严格地说,是阻止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能力。能够完美实现此功能的电路元件称为电阻器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Omega,希腊字母 Omega),可使用前缀表示:千欧k\Omega = 10^{3}\,\Omega)和兆欧M\Omega = 10^{6}\,\Omega)。注意:电阻值只能为正值,不能为负值。

直流电路中的电阻符号

电阻的大小由流过电阻器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之比决定,从而判断该元件是“良导体”(低电阻)还是“劣导体”(高电阻)。

低电阻(例如 \,1\Omega 或更小)意味着材料如铜、铝或碳属于良导体;而高电阻\,1\,\mathrm{M}\Omega 或更大)则意味着材料如玻璃、瓷或塑料属于绝缘体

半导体(如硅或锗)的电阻介于良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故名“半导体”,它们被用来制造二极管、晶体管等器件。

电阻可以是线性非线性的,但永远不可能为负值

  • 线性电阻遵循欧姆定律,即两端电压与流过电阻的电流成正比;

  • 非线性电阻则不遵循欧姆定律,其电压降与电流的幂次成比例关系。

电阻的交流阻抗等于其直流电阻,不受频率影响,因此电阻值始终为正。电阻器是一个无源元件,不能提供功率或储存能量,只能将电能以热或光的形式吸收。电阻上的功率始终为正,无论电压极性或电流方向如何。

当电阻值很小时(如毫欧,\mathrm{m}\Omega ),有时更方便使用电阻的倒数\displaystyle \frac{1}{R},称为导纳,符号为 G,表示器件的导电能力。

也就是说,电流越容易流动,导纳越大。电流可以表示为:

i = \frac{1}{R}\,v = G\,v.


高导纳意味着如铜等良导体低导纳意味着如木材等劣导体

导纳的单位是西门子(Siemens,符号 S),也称为mho(“ohm”反拼),符号为倒写的欧姆符号“℧”。使用导纳时,功率也可表示为:

p = \frac{i^2}{G} = v^2\,G.


恒定电阻 R 的电路中,电压 v 与电流 i 的关系图是一条直线,其斜率等于电阻值。

直流电路理论总结

希望到这里你已经对直流电路理论有了一定了解,并知道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正是欧姆定律的基础。

在阻值固定的线性电路中:

  • 增大电压会使电流增大;

  • 减小电压会使电流减小。 即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电压越低,电流越小。

同样地:

  • 增大电阻会使在给定电压下的电流减小;

  • 减小电阻会使电流增大。 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由此可见,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正比\displaystyle I \propto V,V\uparrow\rightarrow I\uparrow),而与电阻反比\displaystyle I \propto \frac{1}{R},R\uparrow\rightarrow I\downarrow)。


下面对这三个物理量做一个简单归纳:

  1. 电压电势差是电路中两点间势能的度量,通常称为“电压降”。

  2. 当电压源接入闭合电路时,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

  3. 在直流电压源中,用“+ve”(正极)和“–ve”(负极)来表示电源极性。

  4.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olt),符号为V(有时也用E表示电能)。

  5. 电流流动由电子流和空穴流共同组成。

  6. 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连续、均匀地流动,单位为安培(Ampere),符号为I。

  7. 电流与电压正比\displaystyle I \propto V

  8. 交流电的有效值(RMS)与某直流电流在同一电阻元件上产生的平均功率损耗相等。

  9. 电阻是对电流流动的阻碍。

  10. 低电阻意味着良导体;高电阻意味着绝缘体。

  11. 电流与电阻反比\displaystyle I \propto \frac{1}{R}

  12.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Ohm),符号为 \Omega或R。

物理量

符号

单位

简称

电压

V 或 E

伏特 (V)

V

电流

I

安培 (A)

A

电阻

R

欧姆 (Ω)

Ω

下一节我们将学习欧姆定律,并用数学公式来说明电压电流电阻在电路中的定量关系。

附录

材料的导电性

材料

电阻率 \rho (Ω·m)

电导率 \sigma (S/m)

导电性

1.59\times10^{-8}

6.3\times10^{7}

良导体

1.68\times10^{-8}

5.96\times10^{7}

良导体

2.82\times10^{-8}

3.55\times10^{7}

良导体

2.44\times10^{-8}

4.10\times10^{7}

良导体

\approx6.4

\approx1.6\times10^{-1}

半导体

\approx4.6

\approx2.2\times10^{-1}

半导体

玻璃

10^{10}\!-\!10^{14}

10^{-14}\!-\!10^{-10}

绝缘体

塑料

10^{12}\!-\!10^{16}

10^{-16}\!-\!10^{-12}

绝缘体

木材

10^{6}\!-\!10^{10}

10^{-10}\!-\!10^{-6}

绝缘体

橡胶

10^{13}\!-\!10^{16}

10^{-16}\!-\!10^{-13}

绝缘体

材料导电性的决定因素

微观因素

说明

能带结构

导带与价带之间的能隙宽度决定电子能否自由进入导带;能隙越宽,电子越难激发,导电性越差。

载流子浓度 n

导带或空穴带中自由电子(或空穴)的数量;n 越大,导电性越强。

迁移率 \mu

描述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响应速度: \mu = v_{\text{漂移}}/E;迁移率越高,导电性越好。

电导率 \sigma

宏观表现,可由 \sigma = n\,q\,\mu 计算;与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成正比。

有效质量 m^*

载流子的“惯性质量”,质量越小,载流子越易加速,迁移率越高;通常与弛豫时间 \tau 共同影响 \mu = q\tau/m^*

散射机制

电子—声子散射、电子—杂质/缺陷散射等,散射越强,迁移率越低;温度升高时声子散射增多。

晶体缺陷与微结构

晶界、位错等不连贯结构会阻碍载流子流动;晶粒越大、缺陷越少,导电性能越好。

温度影响

对金属,温度升高→声子增多→散射增加→导电性下降;对半导体,温度升高→载流子激发增多→导电性提升(非高掺杂区)。

电池内部为什么不会短路

在一节电池中,之所以能在“同一整体”内实现正负电荷分离而又不发生内部短路,主要依靠以下几个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机制:

  1. 电极材料与电解质

    • 电池有两个不同的电极:负极(- 极)*和*正极(+极),它们分别由不同的活性物质制成(比如锂离子电池中常见的碳负极和氧化物正极)。

    • 这两种材料在电化学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化学电位,即它们对电子的亲和力不同,造成了内在的电势差

  2. 氧化还原反应

    • 放电过程中,负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电子:

      {M -> M^{n+} + n e^-}

    • 正极材料则发生还原反应,消耗电子:

      {N^{m+} + m e^- -> N}

    • 电子只能经由外部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产生电流。

  3. 离子导电的电解质与隔膜

    • 电极之间充满电解液或固体电解质,它只允许离子(如 {Li^+}、{SO_4^{2-}}等)在正、负极之间迁移,以维持电荷平衡。

    • 在电极之间还放置一层微孔隔膜,它对离子“放行”,却对电子绝缘,从而阻断电子在内部短路

  4. 内部电阻与隔离结构

    • 隔膜和电解质本身具有一定的内阻,进一步防止电子直接穿透。

    • 电池封装和电极排布也保证了正、负极不会物理接触。

  5. 电动势的维持

    • 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化学势差在整个电池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动势(emf),只有当外部电路闭合时,电子才会离开负极,经由外部负载再进入正极。

    • 若内部无隔膜或电解质不能导离子,则电子会直接从负极流向正极,造成短路并高速放电。

单词表

英文术语

中文翻译

DC Circuit Theory

直流电路理论

Electric Circuit

电气电路

Voltage

电压

Potential Difference (p.d.)

电势差

Voltage Drop

电压降

Voltage Source

电压源

DC Voltage

直流电压

AC Voltage

交流电压

Current

电流

Conventional Current Flow

传统电流方向

Electron Flow

电子流动

Current Source

电流源

Resistance

电阻

Resistor

电阻器

Ohm (Ω)

欧姆(Ω)

Conductor

导体

Insulator

绝缘体

Semiconductor

半导体

Conductance (G)

导纳(G)

Siemens (S)

西门子(S)

Mho (℧)

摩(℧)

Atom

原子

Proton

质子

Neutron

中子

Electron

电子

Charge

电荷

Ampere (A)

安培(A)

Coulomb (C)

库仑(C)

Electromotive Force (emf)

电动势(emf)

Energy

能量

Ion

离子

RMS (Root Mean Squared)

有效值

Drift (Drift Current)

漂移电流

Mobility (µ)

迁移率(µ)

Energy Band Structure

能带结构

Energy Gap

能隙

Scattering

散射

Relaxation Time (τ)

弛豫时间(τ)

Microvolt (µV)

微伏(µV)

Millivolt (mV)

毫伏(mV)

Kilovolt (kV)

千伏(kV)

声明

本文翻译自 electronics-tutorials

本文仅供学习,禁止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


Comment